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幼儿园
“儿童本位的艺术融合课程创生实践”吴勤奋名教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幼儿园 >专题列表 > “儿童本位的艺术融合课程创生实践”吴勤奋名教师工作室 > 他山之石

关于艺术学科融合,20多年前有人是这样理解的(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吴丹凤  发布时间:2024-04-18  浏览次数:

关于艺术学科融合,20多年前有人是这样理解的(下)

艺术教育融合原则的实施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中小学艺术教学的艺术融合原则是有比较充分的艺术学、艺术审美心理学依据的。当然,艺术融合原则要真正付诸艺术教学实践,光有理论依据是不够的,不可回避的外在条件至少包括:艺术教师必须具备足够广泛的艺术修养以便能清楚地看到他正在进行的教学工作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艺术课教材所选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等必须为艺术教学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提供广泛的空间;学校必须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等等。实践证明,中小学艺术教学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前面的两个例子首先就为此作了充分的佐证。而且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目前尚未有人明确提出中小学艺术教学的艺术融合原则,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有许多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甚至普通的艺术教育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倡导、遵循并巧妙地运用着艺术融合原则。在美国,霍斯曼曾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扼要地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告诉了读者“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那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同时充分运用现有的物质条件、空间、学校与社会的艺术人才。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虽然霍斯曼没有对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给予必要的论证,但他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穆塞尔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中也提出,“音乐教学在两个意义上必须注意相互的关系,即内部的相互一致,和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联系。”对于内部的相互一致问题,穆塞尔解释说,像欣赏课就必须同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应把它渗透到一切音乐创作和演出计划里去;而声乐和器乐的教学工作必须融合成一个密切而有效的统一体。对于音乐教学与学校工作其他方面的联系,他认为,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同其他领域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增强活力。否则,音乐教学将是贫乏的,并且不会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媒介而获得它的全部价值。贝尼特·雷默教授则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他所指的综合审美教育关心的主要是所有艺术共同的行为范畴,虽然也会用每种艺术所独有的行为作为对共同行为的必要支持。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地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雷默还认为,艺术多学科课程与单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下面几点优势:其一,通过与同族的其他科目对照,使每门科目的特色更鲜明;其二,弄清同一族所有科目的基本原则;其三,既可从局部,也可从全局看待每一科。尽管与此同时,雷默也担心各门艺术的综合会淡化甚至掩盖每种艺术的特性,会削弱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但是,他依然觉得,“同时对待一种以上的艺术,从而获得审美洞察的潜力很大,足以证明走多科方向是值得的。”

 

受上述思想的影响,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据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苏达州罗维尔地区的中小学艺术课程,州教育当局规定综合艺术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最低限度的比例分别为:幼儿园占10%,小学占8%,初中要求达到150学时,高中列为选修,各校还可以自行增加课时比例。除必修的美术、音乐、舞蹈外,还要选修七、八种可供选择的姐妹艺术课程。在前苏联,教育革新家舍吉宁认为,现在整个教材被分割成零碎的、彼此脱节的条块,知识的世界成了彼此隔离的“孤岛”,学生有时都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可艺术本恰恰又是善于综合零碎的现象,提供完整形象的东西。面对这一现状,舍吉宁在其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在《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文里,他这样描述道:“虽然我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有些学生成功了,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却没能成功,对我和音乐都失去了好感……我和基兹利亚尔音乐学校的教师决心要弄清楚,究竟那些能成才的学生和不能成才的学生之间有什么不同?……(通过调查)我们突然发现,差别是存在的,它表现在学生一般兴趣的广度上。我们弄清了音乐上的成就是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而不是与某种特殊的、独立的音乐天赋有直接联系的。……我们决定组织所谓音乐天分不高的学生,发展他们的一般兴趣,研究这是否对他们的音乐演奏水平有影响。我们第一次抛开了通常的专业课的教学形式,我们读诗、写小说、画速写、进行体育活动,去捷列克河,去森林旅行,在夜晚的篝火旁听神奇动人的故事,音乐知识不是我们最基本的内容。”这种通常看来不成体统的教学结果又怎样呢?第一年该班的成绩不比其他班差;第二年,教学效果超出了舍吉宁的预料,在冬、春两季的汇报音乐会上,该班进入了优秀的行列;第三年,该班参加了学校的音乐演奏比赛。对这次比赛,舍吉宁动情地写道:“当评委会一致同意把所有奖都授给我们班的代表时,我们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民族器乐部主任走到我身边,说道:‘这不可能,这里面有点不对劲……’,他审视地直望着我,寻找着答案,希望我能透露出某种秘密。‘你们是怎么研究作品的?’––––‘我们研究的是人。’”研究的是人,多么精辟的回答!是的,离开了人,一切都无从谈起。绝对的艺术低能儿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我们没能够找出发掘他们的艺术潜能的途径而已。舍吉宁的音乐教学实验无疑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把各种门类的艺术融合起来教给学生,首先启发他们对艺术的一般兴趣,不失为一条对所谓“艺术天分不高”的学生培养的好途径。

 

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律动,就是随着音乐的节奏,人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和表现情感,实际上就是把音乐和舞蹈高度地融合了起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正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我们不妨说,上述两种音乐教学法的形成并流传,也是充分“研究了人”的结果。音乐的旋律、节奏本是和人体的运动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人们听到音乐会感到愉快,不由自主地就会挥手踏脚,随节奏而动,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如果受到压抑,我们就会很难受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人早就说过,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说过的话,我们自己竟没有记住,待别人借此发明了流传世界的教学法之后,我们才如获至宝地把他们引了进来。在我国,虽然还没有出现过像上述教学法那样具有世界影响或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广为流传的艺术教学法,但由于能较好地吸收国外有关教学法方面的精华,并把它与我国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最近几年里,我国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艺术融合教学表现尤为突出。

 

在理论研究方面,杜卫提出了美育的立体化原则,认为美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性强的学科教育,应该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并具体建议在音、美教学中试行音乐、美术、文学、影视四者结合的教学法。即在音乐教学中,借助美术、文学和影视手段;在美术教学中,借助音乐、文学和影视手段。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绘画或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意境,通过运动着的视象来帮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节奏和情感运动过程;又如古诗词可以启发国画欣赏的想象力,倘若在欣赏元代文人画时配上王维山水诗,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绘画作品意境的把握力。赵宋光在题为《对改革国民音乐教育的九点建议》的发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器官的立体动态存在,每个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成长提高,都要靠多种器官的协调发育,对于每一个个体幼嫩的器官来说,特别需要在发展听觉器官对节奏与和谐的感受与共鸣的同时,发展他全身运动器官的协调活动,因此音乐与舞蹈是不应分离的。可我们的教育制度却把二者拆开了,学校只设音乐课,不设舞蹈课,舞蹈是第二课堂里的点缀品,可选可不选,可学可不学。赵宋光问,为什么源于人民生活的歌舞不能够不被肢解、完好无损地进入国民教育的审美教育课堂呢?为什么少年儿童好动爱表现的本性不能在正规的教育制度中得到满足和规范化呢?问得很好。是课程、课时的限制使得舞蹈不可能有音乐那般的好运气而堂堂正正地走进中小学课堂,但通过艺术融合教学,在音乐课堂上,让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教学生歌舞,使他们既能歌又善舞,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歌舞极为丰富,学校艺术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去守护与传承它们,否则,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歌舞将在经济生活的巨变下濒临失传的危机。正如赵宋光所说的,这样的危机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发展到无法扭转,后代的儿童、青少年将因发育时期的舞蹈饥渴而被扭摆舞之类的文化冲浪席卷而去。在我国中小学艺术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教师尝试着进行艺术融合教学,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下面这个例子仅仅是大量艺术融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普通实例:课题:一年级第二册《三个好朋友》,内容是介绍点、线、面知识;教者:山东省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张道杰老师。这堂课教者以《找朋友》这首歌和乐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音乐情景,再利用教者自己制作的精美范画、生动语言,在视觉与听觉上形成浑然一体、富有吸引力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在音乐氛围中接受并理解知识。教学过程大体是这样的:1.让学生听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歌曲《找朋友》,使课堂气氛活起来,然后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范画向学生介绍三位新朋友:点、线、面;2.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幅用点、线、面组合的活动范画,让学生上讲台,在音乐声中进行找朋友比赛,以检验和巩固学生对点、线、面知识的掌握;3.在低音量的《找朋友》音乐声中,学生用点、线、面这三个好朋友作画;4.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组成了一幅幅明快、饱满、鲜艳、富有创意的作品。”

 

由于音乐和美术是中小学正式开设的艺术课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所主要接触的艺术形式,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是艺术教师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融合教学形式。实践证明,音乐与美术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一方面,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一幅幅绘画配上一曲曲“画外音”,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比如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纤夫》(初中美术课本第六册)时,就可以将它配上表现同一主题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初中音乐课本第三册)作为其“画外音”。另一方面,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启发学生为一曲曲音乐描绘出一幅幅“音中画”,使学生对抽象的音符产生形象的体验,让他们把对音乐的感受借助生花妙笔留下美妙的痕迹。由此我们想到:中小学音乐、美术教材的编写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和美术在内容上相互照应、相互配合,为音乐、美术二者的融合教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把音乐与美术二者结合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欲达此目的,贵在把二者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比如要学生把音乐形象描绘下来,教师应该启发每个学生用各自独特的画面构思去表达同一音乐主题。尼采就曾说过:“有些听众总想替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寻找一种图解,由一段乐章产生的种种形象的组合,似乎本来就异常五光十色,甚至矛盾百出,却偏要在这种组合上联系其可怜的机智。”我们以为,听众自己愿意替音乐寻找一幅对应的图画本没有什么值得可谴责的。不过,尼采的话倒也无意中提醒我们,当我们启发学生为音乐描绘一幅图景的时候,我们不应当无形地诱导学生一齐去寻找同一种图解,而是要鼓励他们去积极地寻找各式各样的属于自我的图解。另外,我们提倡艺术融合教学,也并不是说一上音乐课就必须与美术联系起来,或一上美术课就必须与音乐联系起来,而是指在有必要、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才这样做。提出艺术融合原则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那种单调、机械的教学形式,如果我们将艺术融合原则作绝对化的理解,那么便很有可能不但达不到这一目的,而且还会在原有基础上增添新的单调、机械的因素。关于这一点,美术特级教师王竹也特别提醒了我们。他说:“美术课中,适当地引入音乐,在欣赏与创作活动中提供听觉的信息,对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十分有意的。但是,一味的不分需要与否,堂堂放音乐,是十分不恰当,而且往往是有害的。听觉效果过强的音乐,往往会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协调的音乐,会干扰孩子们的情绪,长期地滥用音乐,会造成一种学生的厌烦心理。”除了音乐与美术二者的相互融合之外,音乐与诗歌、舞蹈(律动),美术与书法、化妆表演等也都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总之,我们的艺术课应该在教师素质、教学设备等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小学正式的艺术课程只有音乐和美术,且二者的课时也很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教学的实施,特别是对音乐、美术之外的其他门类艺术的融合教学的实施,无疑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方面,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大环境。在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中,在社会文化艺术大环境中,我们可以突破课堂教学课程的限制,充分利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有侧重地把各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领略到各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以上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主要探讨了艺术课程之间,尤其是音乐、美术课之间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这里我们还想补充一点:艺术融合原则同样应该适当地应用于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之间。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美术课课时本身就并不充裕,有必要扩充,同时对青少年儿童产生影响并深受他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又那样多,这些艺术形式也应该让学生有所接触,而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艺术课课时或增设艺术课课程都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上所说的通过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艺术融合教学以提高艺术教学效益之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借助其他非艺术课程来进行艺术教学,也就是说,可以适当地让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显然,这么做,无论对艺术课程还是非艺术课程都是有益的。前面曾经提到,艺术同广泛的文化领域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就使得艺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比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这些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艺术教育性质,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那么便极有可能使双方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美国,中小学教育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即艺术教育向普通学科渗透。如纽约市教育理事会正在实行一项叫AGE”的计划,其意思就是“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之所以实行这一计划,是因为他们认为,艺术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艺术对学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都很重要,艺术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而且各种艺术还应该综合在一起学习。他们定下了这样的宗旨:把所有不同的艺术综合在一起,把文化课和艺术课综合在一起对所有的儿童进行教学。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比如上生物课时,可用绘画的方法来学习,画鸟时,就让学生了解鸟类;在上植物课时,可以教学生摄影;在上历史课时,则用戏剧来让学生了解历史等等。他们认为,艺术能使学生对所学的那些本来比较枯燥的知识更乐意去了解,反过来,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又学到了艺术,真是一举两得。

 

其实在我国,这种教学形式也被许多教师灵活运用。美术特级教师陈寿鹏老师这样写道:“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美术教学与语文、数学、自然科学、文化历史等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知识内涵扩大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了教学。”陈老师通过看文作图、日记画、古诗配画等形式把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联系了起来;通过“会动的挂钟”(钟摆)、“走钢丝的人(重心)、“可倒过来看的脸”(现代设计)等工艺制作,把美术教学和自然科学联系了起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陈老师体会到:“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办法。”在《中小学美育100例》一书中也收录了十多篇有关艺术学课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实例:如上海张蝉老师的《妙趣横生的“课文盆景”》,把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黑龙江李永清老师的《一次模仿文学人物的表演》,把语文教学与话剧表演融合在一起;广东周素岚老师的《听乐曲作文的尝试》,把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江苏朱捷老师的《我爱新疆好地方》,把地理教学和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北京孙广江老师的《体育情景教学一例》,把体育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上海刘建为老师的《课本剧“四十份尊师礼”》,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话剧表演融合在一起。上述这些教学实例,尽管出发点大多并不是为了进行艺术教学,但无疑这些课实际上已经起到了艺术教学的效果,这也证明,适当地通过一些非艺术课程进行艺术教学,以间接地扩充艺术教学课时和内容,是完全可行的。艺术教学是一门最具艺术性的教学,我们只有尊重艺术特征,才可能获得教学的艺术效果。艺术教学如果在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摒弃单调、分隔而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艺术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适当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学校艺术教学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中小学艺术教育在目前课程少、课时紧、教师缺的状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效益,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性质,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目标。